小麦策略 大苞山茶首次野外回归

发布日期:2024-07-28 06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  南方日报讯 (记者/李娇通讯员/钟智明)大苞山茶是山茶科家族的重要一员,仅在广东、香港少数地区零星分布。日前,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散滩片区生态修复示范基地,130棵大苞山茶回归野外定植。

  “大苞山茶回归野外,实现种群扩大,形成新的野外种群,是让珍稀濒危物种有可能摆脱濒危状态的重要措施和步骤。”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廖文波介绍,这是在全国首次开展的大苞山茶野外回归作业,亦是全省自然保护区首次自主开展的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行动。

  日前,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示范基地,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扶苗填土、围坑浇灌,种下130株2年至5年生的大苞山茶苗木。

  大苞山茶株型优美,花径最长可达18厘米,花瓣洁白如雪、平展如盘,极富观赏价值。它最早于1955年在中国香港惊艳现身,当时仅发现一株。随后,海丰、深圳、中山等地陆续发现其踪迹,但数量极为稀少,多则不足10株,少则不足5株,因其濒危程度被誉为植物界“大熊猫”。

  2019年开始,廖文波及科研团队对大苞山茶进行生态保育研究,包括调查野外种群数量、分布点、设置监测样地、收集种子,开展繁育技术探索等。经过多年努力,科研团队基本摸清大苞山茶的野外分布状况,并在白溪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发现有3000余株。

  在掌握大苞山茶繁育技术的基础上,保护区科技人员精心培育千余株苗木。“大苞山茶幼苗喜欢相对荫蔽的环境,长大后就需要阳光。”廖文波说,经过对生境适宜性的调查,130棵采用种子繁育的大苞山茶实生苗率先回归原产区。

  据悉,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是一项时间跨度长、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。该保护区将加强定植后的管理与监测小麦策略,监测大苞山茶的生长状况、成活率、生态影响因子等指标,定期评估回归效果,及时调整保护策略,直到形成稳定的野外种群。